乔盛
2025年11月25日19:55 来源: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222
点击播报本文,约
在天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期间,笔者围绕“铸牢党性根基、扛起时代使命”深入学习,将党性教育与南开大学的爱国精神传承深度融合,循着先辈足迹回望百年校史,在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的南开校训与“知中国,服务中国”的办学宗旨中感悟初心、淬炼信仰。
百年南开,心火灼灼。从严修、张伯苓“育才救国”的宏愿到西南联大“弦歌不辍”的坚韧,再到杨石先、何炳林科研报国的执着,爱国始终是南开精神最鲜明的底色,这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,是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不竭滋养。
家国同构:南开爱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原点
南开爱国精神根植于“知中国、服务中国”的初心,彰显“家国一体、命运与共”的追求。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,严修、张伯苓怀抱“育才救国”之志创办南开大学,在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的校训。“允公”指向爱国格局,倡导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;“允能”凸显报国本领,要求学子练就经世致用之才,以实干回应国家需求。“公”与“能”的辩证统一正是南开爱国精神的核心——爱国非抽象情感,而是“以公心铸格局,以能力担使命”的实践。
百年校史,正是南开人践行爱国精神的壮阔史诗。抗战时期,校园被毁,南开毅然南迁,与北大、清华组建西南联大,以“教育救国”的信念在硝烟中赓续文脉;新中国成立后,杨石先主动转向农药化学研究,何炳林团队以关键材料在原子弹研发中立功,无不彰显“服务国家最需要”的担当。改革开放以来,一代代南开人继续在国家急需领域攻坚,续写“知中国、服务中国”的答卷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当年开办南开大学,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”,深刻揭示其与国家同呼吸、与民族共命运的本质,铸就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鲜明特质。
知行合一:南开爱国精神的传承密码与实践品格
南开爱国精神的生命力在于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品格。自创办起,南开便不只是知识殿堂,更是灵魂塑造阵地。张伯苓以“德育为万事之本”,将爱国主义贯穿教学全程,让爱国情怀扎根学子心中。周恩来作为“南开最好的学生”,其一生正是南开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这种传承,更显现在“从理论到实践、从校园到社会”的行动自觉中。昔日的“南开指数”以科学数据揭露日寇侵略阴谋,彰显知识分子担当;应用化学研究所打破外资垄断,展现科研工作者初心;今日的南开师生深入基层、服务乡村振兴,以专业知识延续“知中国、服务中国”传统。正是这种“知行合一”,让南开爱国精神超越校园围墙,成为可感知、可学习、可践行的强大力量。
时代赋能:南开爱国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
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,南开爱国精神愈发彰显其时代价值。面对世界百年变局,我们更需从中汲取力量,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。
对教育事业而言,南开爱国精神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航标。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深刻启示我们: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将服务民族复兴作为使命。基础教育阶段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育人,引导青少年在了解国情、解决问题中厚植家国情怀;高等教育阶段要推动高校对接产业需求,鼓励科研人员瞄准“卡脖子”难题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对全社会而言,南开爱国精神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实践范本。“公”的格局、“能”的担当,要求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,助力科技自立自强;激励企业家坚守实业报国、推动产业升级;倡导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。唯有形成“人人可为、人人能为”的爱国格局,方能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。
百年南开,精神永存。这束穿越时空的火炬是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。新征程上,我们要以“公”的格局胸怀家国,以“能”的担当干事创业,以“日新月异”的进取开拓创新,让南开爱国精神焕发新光芒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【作者系天津市委党校中青干部培训一班(第68期)学员】
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